即使AI對于普通人而言仍是有些距離的新事物,但在創作者這里,AI已經經大舉入侵了內容平臺。
不論是按照我們已經對公眾號平臺AI應用的分析,還是眼前知乎、百家號、網易號、今兒頭條等其他內容平臺對AI的態度,都印證了這種“入侵”的實質——AI應用的普及。
01#
AI「入侵」內容平臺
內容平臺的競爭常常暗流涌動,但高調亮劍的并不多。
直到4月13日,已擁有4億用戶的最大中文問答社區知乎,共同面壁智能發布中文大模型“知海圖AI”,真正把內容平臺間關于AI的態度和應用情況擺上了臺面。
當下,知海圖AI首要運用于知乎熱榜,在發布當天就宣布知乎首個大模型功能“熱榜摘要”開啟內測。
根據官方示例來看,“看山”AI小助手會出今朝熱榜問題下方,并抓取優指謫答的觀點,經過AI算法整理、聚合、潤色后,將回復梗概呈現給用戶。
面壁智能共同創始人、CTO曾國洋表示,在知乎熱榜的應用場景下,知海圖AI與GPT-4相比達到了持平的效果。
對于創作者來說,這樣的AI功能格外于一個輔助工具,有助于搜集、篩選資料,提高創作用意。
而相比知乎的AI功能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,內測至今三個月,照樣不為外人道,好不好用還得日后見真章,百家號在5月8日直行低調上線的「AI筆記」則顯得更加“自信”。
百家號的AI筆記囊括了視頻、圖文兩種主流形式,允許輔助創作情感、旅游、美食、穿搭、數碼、活動宣傳等類型的內容。創作者有針對性地選擇分類后,只要提出簡單的需求,就可以收獲一篇基本及格的文案。
即便是要發布在其他平臺上的內容,也允許借助AI筆記來創作,而不局限于宣布在百家號平臺上。
雖然AI筆記的官宣日期新鮮,但百家號內容自動生成視頻的功能卻上線已久。當今這個功能也相似歸入了AI筆記的功能區,有“輸入文案成片”“選擇文章成片”兩種方式可選。
“輸入文案成片”需要創作者在編輯框輸入文字內容,官方建議150~300字生成的視頻觀感最佳。若是難以確切描述生成視頻需求,還允許輸入一句話描述的創作主題,通過“AI改寫”功能擴寫,或在右邊欄選擇推薦的熱點主題以引發靈感。
“選擇文章成片”適用于對既有內容的形式轉變,將文章一鍵生成視頻,分發到其他視頻平臺也很方便。
無獨有偶,一樣明著支持AIGC的還有網易號。
7月3日,網易號官宣“AI智作人計劃”,上線“AI大綱、AI標題、AI生圖、AI文章”四大寫作功能,入口就在文章編輯框右邊欄的“智能AI助手”。
構建大綱,段落續寫,調整表達方式,內容潤色,制作插圖,生成標題,AI能提供輔助創作一條龍服務。
但是相比百家號來說,網易的AI功能有限時優惠的限制,付費用的是平臺的“易豆”,可以經過實現簽到、創作等任務來獲得。
值得謹慎的是,在各內容平臺擁抱AI的另一面,也有著對AIGC(AI創作內容)的嚴監管。
知乎在4月25日發表《關于應用AIGC能力進行輔助創作的社區公告》:
部分用戶發布未經標明的AIGC內容,甚至是囊括事實性錯誤的內容,給讀者造成誤解;個別帳號批量宣布AIGC內容,違規抬高帳號等級。因此,知乎將限制不規范使用「包含AI輔助創作」證明的內容,清查包括違法違規、事實性錯誤的內容,打擊批量公布AIGC類內容的帳號。
6月9日,今兒頭條也發布《關于應用AIGC能力創作的公告》:
平臺將根據賬號實施行為的違規程度進行處罰,「免責說明」相關說明,如「內容由AI公布」、「不代表作者本人觀點」或「作品僅供娛樂」等,并不會豁免處罰,發布者需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產生的相應后果負責。
顯然,平臺既祈盼能夠跟風上車,卻又擔心風大翻車,只能一手提倡,一手禁令。但毋庸置疑的是,AIGC已經登上舞臺。
02#
平臺和創作者將怎樣?
而今,各內容平臺都在AIGC賽道押注。而無論對于平臺來說,依然對于內容創作者而言,AIGC都是一把雙刃劍。
從平臺的角度出發,AIGC有助于投入內容池。
內容質量取決于創作者的能力,內容數量卻可以通過平臺工具來提高。便捷的AI工具無疑或然大大降低內容創作的門檻,抬高創作效用,內容數量自然上漲。同時,內容池的加入又能反哺AI語料庫,一步步精進AI水平。
但另一方面,AIGC的野蠻添加即將給平臺的內容生態帶來風險。
就目下的技術水平,AIGC的質量應該,大家心知肚明。AIGC一旦泛濫,勢必帶來總體內容質量的下降,損害了用戶體驗,平臺沒準得不償失。
站在內容創作者的角度,AIGC是擁抱AI時代的新出路。
AI工具的便捷性有目共睹,熟練把持AI工具將是未來競爭力更成為目前共識。加工工具對加工力的加占有著無限的想象力,AI工具的普及或許也將帶來內容生產方式的變革。因此,AIGC對于創作者來說有與時俱進的必要。
但AIGC的刀鋒也相像朝著內容創作者,這是不容忽視的一點。AIGC對內容創作存在浩瀚沖擊,體當前影響和行業淘汰上。AIGC很難淘汰優質內容創作者,卻可以替代非常一部分的內容搬運者。同時,習慣了AIGC生產方式的創作者,是否還能持有自身稀奇的內容氣度和琢磨能力,也是我們需要探求的。畢竟,這兩者才是可持續創作的核心要素。
但不管將來將面臨什么,AIGC的風既然已經刮起來了,就很難剎住車,平臺和創作者都將被這樣的時代趨勢裹挾,不斷往前。在這個流程中,我們需要的是借AIGC的東風,不斷學習新的技術,加持自己的創作工具;持續關注內容風向,提高自身的創作能力。如此,才不至于掉隊。
(舉報)